国内首部蓝宝石纪录片《蓝》
导演周塬及其团队历经19个月摄制,遍访泰国、斯里兰卡、英国、法国、比利时、梵蒂冈、意大利和中国山东昌乐地区,完成关于蓝宝石的五集人文纪录片《蓝》的拍摄。
“记录和发现这个世界中那些被遮蔽的故事,这是纪录片该干的事情。”蓝宝石所折射出的,不仅仅是那优雅而神秘的蓝色光芒,还有一段人类文明,一个国家的众生相,一个匠人的谦卑,甚至还有一个当代中国的隐喻。
在消费市场上,对彩色宝石的人工干预一直不是一个特别透明的概念。
泰国有一个宝石集散中心,叫尖竹汶,世界上非常大比重的宝石在这里销售,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百分之九十的宝石都经过人工烧制。
泰国尖竹汶矿区
通过人工干预,也就是加热技术,改变宝石内在的元素从而提升宝石的品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,但是从最初的改善到现在技术提高之后的改造是完全不同的。随着人工烧制技术不断提高,人们最后会混淆人工和自然的概念,你到底买的是什么?
纪录片《蓝》应该是第一次呈现人与宝石关系中最秘密的部分。我们花了很大功夫联系到烧工群体,访问现代烧制技术的创造者,拍摄他们非常初级的烧制过程,看到这个领域的冰山一角。
在他们的理解中,世界上质地好的彩色宝石数量是有限的,因为稀少所以珍贵。到了今天,如果没有人工干预,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宝石。通过人工把这一部分品质提升起来,实质上是挽救了一个行业。对烧工而言,他们的烧制方法挽救了当地的经济,他们非常捍卫自己的这种价值。
当然,平民也有拥有宝石的权力,但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完美昂贵的宝石。经过人工烧制后的宝石价格相对低廉,一般人也可以拥有,这也是人工烧制带来的好处之一。
经过热处理的蓝宝石
但这里面就得有个分寸,宝石商需要事先告知顾客,不告知就是欺骗。曼谷的宝石鉴定机构比比皆是,因为市场上大多数宝石都是经过人工干预,买了的人心里没底,就会拿到宝石实验室鉴定。这也反映了人们热爱又特别不自信的心态。经由宝石,人性袒露无遗。
如果我们一边迷恋天然宝石,一边对市场的这种暧昧视而不见,到最后,宝石会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。影片里也有提到,“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假货包围,所以向往自然的东西。”
关于蓝宝石,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让人惋惜的事情。由于国人对宝石历史文化的不了解,在过去几十年的相处中,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。
发现之初,昌乐蓝宝石被外国客商大量收购
比如山东,当最初开采发现有蓝宝石后,“疯狂的石头”让一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。因为无知,无法计数的蓝宝石以低廉的价格被卖给外国客商。也因为无知带来的苦涩,让我们有一种渴望去了解蓝宝石究竟是什么。如同中国经济建设几十年后,在原始的、模仿别人的、粗放发展的模式之后,我们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命题。
《蓝》在当下传递的信息,有一点暗示的意味。
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。我们的文化要融入世界文化,需要对更多像蓝宝石一样浓缩西方文明因子的事物的理解。有意思的是,当中国开始成长的时候,西方历史中已经存在几千年的东西,在中国也被发现了,而这个发现,恰巧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,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珠宝产业发展。
影片中山东昌乐的蓝宝石因为铁元素含量高,所以颜色深,偏黑,只有在强光的照射下才能看到蓝色。刚发现时,一些珠宝商说不值钱,很多泰国商人以特别低廉的价格成车皮地拉走。
“但凡有点光折射进来,昌乐蓝从深色里面透出,有点像黎明后的一丝曙光。”
昌乐人对于当地蓝宝石究竟值不值钱的问题,纠结了很多年。直到今天,他们开始反思,“黑有什么不好,人还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呢。这不是宝石的问题,这是一种审美的取向、消费习惯的问题,我们不应该别人说我们黑,我们就不行。”
这特别像中国在全球环境下某种心态的隐喻。一开始我们在模仿别人,追随别人,学习别人,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少理解和自省。几十年过去,中国人又重新出发,去寻找传统的好的东西。
【文章推荐】纪录片《蓝》:一枚宝石的蓝色狂想(上)